最近《创造101》里面的选手王菊霸占了我朋友圈半壁江山,涌现了一大批欣赏她独立自信的“陶渊明“纷纷为她打call,这个原本因为长相和身材跟传统女团甜美可人形象相去甚远,在淘汰边缘来回试探的选手,一下子成了网络热点。
很多自媒体纷纷打出“王菊的爆红是中国女性独立精神崛起的代表”这样的口号,因为她代表了那批追求独立自主,勇于打破传统定义的女生。越来越多人都支持男女平等,认为男女拥有一样的能力和权利。
仿佛这个崇尚多元化和包容的时代,我们人类已经向“平等’迈进了一大布。然后性别偏见就真的不存在吗?
之前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内隐练习测验(IAT),测量的是当我们一些既定的概念(理工科、物理学、文科、音乐),对不同形容这个概念的词汇反应快慢,当“男性“与”理工科联系在一起,我的反应更快。而当”女性”和“理工科”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慢半拍。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参加这个测试的72%也更容易把男生跟理科联系在一起,女生跟文科联系在一起。
宣称的“男女平等”,是经过加工的思维。而IAT中我们对不同性别的适合的学科偏见,是被察觉但是的的确切是我们真实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有如此大的性别偏见呢?
心理学上的“图式”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表征特定的概念、事物和对事物的认知结构。比如说妈妈,我们脑中就会有对母亲温暖、女性、温柔的印象。图式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在生活学习中不断习得的。这里面就包含了社会对于母亲的定义与要求。
婴儿并不知道男女生有什么差别,后来长大就有这种概念,男孩子喜欢汽车,女孩子喜欢洋娃娃,女性温柔感性更适合文科、男性勇敢理性更适合理科。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习得社会对性别的不同要求,形成了性别角色标准。
而这种性别角色标准也是一种图式,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所任何的性别要求,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图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决定人们做信息选择时的内容和偏好。具有双重性,对外决定对别人的解释,对内是对自己的偏见。谈到医生大家脑海中呈现的是男性的形象,提到老师呈现的是女性的形象,当然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这种偏见也会影响HR的选人。
这种性别偏见我们时常能感受得,但是对我们自己的影响知道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一直说女司机是很可怕的一种生物,那么到底是因为女司机这个性别导致开车不好?还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是女司机天生就不如男司机,觉得自己处理不好,所以遇事的时容易紧张而发生事故?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女生被分成三组做一样的数学题,前两组被提醒“你们是女生”和“你们是亚裔”,最后一组不做提醒。成绩出来的结果是令人诧异的,第一组成绩最差,第二组成绩最好,第三组表现中等,而且这三组在统计学意义上已经达到显著差异级别。
造成成绩差别的原因在于,图式具有可激发性,会激活你的认知,一旦被启动就像被执行程序一样停不下来。当被强调是女生时,他们心中对于女生数学较差的偏见就会被激活,自信心就下降。而当被强调是亚裔时,脑海中的“亚洲人数学就是比白种人好”这种偏见就被激活了,做题也更有自信了,成绩就自然提高了。
简而言之,就是不管你真实实力如何,当你的脑子已经形成对自己的判断和偏见,这个信号就足以影响到你的发挥。然后成绩又进一步巩固你已有的刻板印象,陷入无限的恶性偏见循环。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性别偏见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对男女本身的真实认知。
虽然图式形成就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是遇到新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会在原来图式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加工,新的内容会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认知。为了减少偏见,当我们下意识用性别图式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妨积极寻找我们身边 “特例”,比如说高考理科状元是女生,有的女司机是顶级的赛车手等等,来时刻提醒我们可能存在性别偏见。
因为图式的是后天习得的,所以父母和社会的教育对于减少性别偏见是至关重要的,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性别的标签,孩子生下来是没有性别偏见的,是大人是社会赋予他们的。
就像乐高传递给家长的品牌理念那样“创造的天性在所有孩子身上都是同等强大的,有些男孩子喜欢娃娃屋,因为更有人情味,也有许多女孩喜欢太空船,因为太空船让他们更兴奋。重要的是让他们手握自己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