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受,逛到知乎或者某些学习网站,看到”java零基础特训班””每天5分钟让你懂点经济学“这类的课程,就觉得这知识对我有用,就忍不住掏钱把课程买了。
一开始信心满满地觉得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升职加薪,可是过不了多久就打回原型。看看“我的课程”里面有多少是刚更新未读的课程,我们的收藏夹里堆了我们觉得会对我们有用的未读好文。
看上去我们好像比过去更愿意为知识付费,但是我们的生活工作真的有因为这些付费课程而改善吗?
这时我们就要引入一个“知识焦虑”的概念。我们很多时候的知识消费并不是出于我们的真实需求,而是被信息衍生出来的焦虑所操控了。
课程往往会打出某知识在社会越来越重要,掌握这个技能能让你升职加薪,零基础也能短时间成为大神的标语。让你觉得这个技能是你缺少的,是你需要的。
但是这种对知识的焦虑是商家强加到你头上的,他们堆砌一堆问题或者好处,让你产生我不会这知识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又推动你去购买课程。
经济行为学认为人在购物的时候,并不是理性的消费者,买东西主要看心情。
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中,会促发下一个动作的认知和处理,但这里的“所闻所见”并不会被他们所辨别真伪,反而会自动默认为”真命题”,由暂时的感知来决定消费。
比如看到“学习Java为通往大数据,移动开发奠基基础,以后会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的介绍。我们会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我没有,而很多时候会忽略前提条件:我们的工作跟大数据是有关系的。
就算意识到我们目前的领域跟大数据有关系,也会安慰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用上了,技多不压身嘛。
但这时候我们就已经被为了贩卖课程创造的伪需求牵着鼻子走,而忽略了我们真实的需求。以至于我们学习很多课程,总解决不了我们实际的问题。
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一种伪需求。就像打折促销的商品,抱着现在用不上以后肯定有用武之地的心态。最后只会被束之高阁。
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则不然,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这些知识自然是最实用的。并且这些知识随着的不断被运用,真真正正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不只是我知道,我学过。
就像遇到特定场合再买特定的衣服,你明明没有啥机会穿燕尾服却买了一堆屯着,纯粹浪费钱,不是吗?何况,学习知识不仅费钱还费力。
所以避免因知识焦虑而产生的冲动消费,我们要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真实需求,摒弃知识收集癖,世界那么大你不一定能看完。消费一定是你经过主动思考并且有意识而做的决定,而不是被信息诱导的冲动。毕竟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