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位朋友在讲电话,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他说十几遍“你先听我说,你先听我说,你先听我说”似乎很是着急地想解释一些事情。很显然的是,电话另一边的人也是憋着一肚子话,并不会先听你说。于是,这通电话讲得越久,看起来就越是着急与烦躁。似乎最后电话中讨论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多了一些抱怨“你怎么就说不通呢”,“你怎么就这么死板呢”。
仔细想一想,这通电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求助,为了解决问题,为什么对方不愿意听“你”先说呢?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位朋友正在努力解释的事情,并不是别人当下真正想要处理的问题,即使别人一开始就讲“我有些事情想要跟你说”。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无效沟通有很多,说话不在同一频道上,你认为自己正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是别人找你的说话的原因,可能不是要听你“大公无私”地分析与判断。而是只在寻找一种理解。即使别人想要解决问题,那也是建立在被理解之上的事情。
理解是有效沟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抛开“理解”,我们的分析听起来就像是在评价,我们的建议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教。“理解”也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它必须以别人描述的事情为基础,结合别人讲述的事情来表达“理解”的意思,更能让人感受到真诚和愿意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开头的那位朋友一直喊着“你先听我说”,但对方就是不想听你说的原因,因为TA的事情还没讲完,所以不管你说什么,都是不准确的。
做到了“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做到了安抚情绪。情绪是任何一个有效沟通中必须被觉察到的东西。想一想,抢话说的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自己说话被别人打断的时候,你还能够心平气和听别人说话吗?肯定是憋得难受。
当一个人遇到事情了,想找人倾诉或是想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么TA一定是正处在烦恼,焦虑,委屈或者是生气等等情绪里面。假如我们在沟通中忽视这些情绪,对于有倾诉或是解决问题意愿的一方来说,忽视情绪就是一种伤害,“你先听我说”就是一种打击。这样的沟通永远都不会有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解决了问题,其实只是某一方选择了妥协,不愿意再去争辩而已。
如果听到别人讲“你先听我说”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去告诉别人我们的感受,告诉别人TA的分析与解释可能不是你想要的。而如果我们自己习惯性地讲出“你先听我说”,就要觉察一下你想说的是不是对方想要听到的。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