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办坏事”,“ 好心被当驴肝肺”,当我们的情绪可以用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的时候,那将是一种郁闷和委屈的情绪体验。郁闷是因为自己的好心不被别人接受,委屈是好心不但不被接受,还被误当为有坏意。我们是否有认真思考过,除了别人可能存在的误解情况外,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可能存在某些原因,导致了好心说的话不被别人接受呢?
想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会觉察到自己在说什么?同时觉察到别人需要的是什么?与辩论和灌输式教育不同,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需要我们谈感受和分享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这是为了你好,不听就是你吃亏”这样的沟通模式。这也是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尤其是当我们希望和某个人有深入内心的交流时,更是必须建立更为信任的关系才行。所以,回忆一下,你是否有经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呢?
谈感受并不难,但影响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往往是习惯。人们习惯于使用大脑的逻辑思维来面对和处理问题。而习惯使用逻辑思维来对话的人,往往更容易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影响了期待的对话效果。这种习惯会让人们常常把“想法”当成“感受”来表达。“想法”是属于大脑意识层面的内容,而“感受”是一种感觉,它包含内心感觉到的心情还有身体感觉到的变化。这两点内容对我们表达有什么影响呢?
举个例子,当你自己忙得焦头烂额,而你的同事还陆续不断地请求你帮他完成一些手头上的工作任务时,你会有什么感受。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觉得他也不会是故意,他也很忙”或是说“我觉得还好,毕竟他也经常帮助我”。这是想法,而感受可能是“我自己都忙不过来,他还叫我帮他做事情,我感到很生气,很愤怒”。这就是内心的真实感受被意识层面的想法压抑着的例子。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我们好心说的话,有时候不是在安慰,也不是在给建议,而是一种含有评价,甚至是有说教意味的对话。反过来说,也可能是我们说的真诚的话,被别人误解成评价和说教而不被其接受。这个问题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先觉察到问题并愿意面对和思考问题。然而这对于任何人来说,并不容易被接受。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自然就能够理解我们说的话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别人会对我们说的话有不好的反应。与此同时,也要知道,我们说的话是不是别人所需要的。当一个人想要跟你吐槽其爱人的种种不良习惯时,你却教其如何跟爱人好好相处,这显然不是别人想要谈论的话题。
如果我们能够多谈自己的感受,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着急,愤怒,委屈和伤心等等情绪,能够让别人觉得自己被理解到了,建立起关系,我们好心说的话,才能够被接受。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