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是我们从小学就知道一个成语。也许在成人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影响我们的判断,使我们不敢轻易向他人伸出援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本每个人都会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即使行动上没有表现出来,但给予陪伴和安慰,支持与鼓励这是所有人都会做的事情。
助人的行为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对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有心无力,好心办坏事这些反馈也在提醒我们,帮助他人也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有些细节需要每个人都能意识到。
比如开导变成评价,分析变成讲道理,安慰变成说教,建议变成要求等等。当我们不能抱着中立客观的态度去帮助别人时,别人不领情,我们自己也会受伤。
从中立客观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同时要做的是,理解每个当事人的立场。有些事情我们一听可能就会有对与错的判断,好与坏的评价。但是只说对错与好坏,有时候,可能无法把事情处理好,反而会把问题变得更糟糕。
比如说出轨的爱人,出轨的行为不被社会认可,也不符合道德要求,但出轨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理解。这两者并不冲突。因为只有我们理解了出轨的原因,才有可能处理好出轨的问题。如果只是单从行为来看,很多人会直接说“不管怎么样,出轨就是不对的”,“有问题可以想方法处理,出轨是不应该的”类似的话。话的道理没有错,道理当事人肯定也是知道的。而知道了,为什么做不到呢?这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在试图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时候。千万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看待问题,因为这样的话,一不小心我们的帮助就都会变成讲大道理的说教,无谓的评价与变相指责。想一想,当某人向我们求助时,有多少次,我们会指出其身上不足的地方,建议其做出哪些改变。当我们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寻找帮助的当事人身上时,再好的建议可能也不会被接受。当然,有些喜欢从自身寻找问题原因的人,会很“乐意”把问题的原因往自己身上揽,这些一般都是悲观与性格内向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适当给予鼓励与支持,才能促使TA往更好的方向去改变。倘或一个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仍然再去指出TA的问题,进行说教,这会使当事人更受打击,问题更不好处理。
很多经验表明,评价与说教并不能帮助别人很好地处理问题,但理解可以。例如还是出轨的例子,当讨论谁对谁错不能处理好问题,而从理解出发寻找到问题根源,可以更好地处理事情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纠结谁对谁错的问题呢?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