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爱情中的例子,一位在外忙了一整天的丈夫回到家里,只求能够享受到安静的时光,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放松。而他的妻子,一位在家待了一天的女人,盼望着自己的爱人下班之后能够陪伴自己聊聊天。两个人的要求看似多么简单合理,但是却也会使得他们的爱情出现危机。
在每天晚上的争吵中,男人说女人在家享清福还不满意,不像自己每天在外奔波劳累。女人说男人难得的两人时光,你都不愿意陪伴我,这样的婚姻有什么意思。更让两人感到疑惑,甚至是气愤的情况是,你说你理解我,但你却没有任何改变,依然我行我素,不顾我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甚至成为了争吵升级的导火索。
为什么你理解了别人,但还是不被放过呢?别人仍然喋喋不休地和你争论呢?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有多少人自己何尝不是这个样子。我们说了“我理解你”,常常是为了希望平息某个事件而表达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这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睁着眼睛说瞎话”,“被愚弄,不被尊重”的感觉。
常见的一种表达习惯是“我理解你,但是……”所以,这样的理解是有条件的。比如在最开始的例子里面,丈夫理解妻子的孤独,但是他需要安静地休息放松,妻子理解丈夫的辛劳,但是她需要爱人的陪伴。当我们嘴上说着理解的时候,其实内心关注的可能还是自己,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这对夫妻对彼此的理解并不是真的理解,只是说我知道你很辛苦,我也知道你很孤独,知道你有这么一回事,仅此而已。如此,这个话题又怎能轻易地被放过呢?免不了会继续争论和升级下去。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当在表达“我理解”的时候,你表达理解的内容有多少?一句话“因为你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所以我理解你”,还是两句话“你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很累,我理解你,回到家之后很累需要休息,我也理解你”。然后还有吗?可能说到这里就有不少的人会话锋一转,开始表达“但是我也怎样怎样”之类的内心需求。
其实遇到这样的场景也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需求,当需求不能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会压抑自己。这股压抑的力量也影响了我们理解别人的能力。所以才会出现“我理解你,但是……”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真正的看到,希望别人是真正的因为理解而理解我们,不是因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理解我们。
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训练自己,当下次想要表达“我理解你”的时候,停一停,想一想,你理解了TA什么?你为什么会理解TA?当我们能够表达出越来越多关于理解的内容的时候,或许才有可能做真正地理解到别人。对于一般人而言,简单的一两句话表达的理解,可能只是在为坚持自我做铺垫。但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言,有时候,一两句话的理解就足矣促进两人的关系,是真正的理解。在心理咨询中,这样的能力叫做共情。如果我们有做到这一点,很多争论和争吵都将可以避免。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