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是最理想的谈话状态,就好比如两个人谈论着共同喜欢的电影剧情,分享着彼此内心的故事。只是很多时候,这样的知音难寻,或是难得有了一个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却因为某个观点不同而不欢而散。
在略显残酷的现实中,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人,TA们的经历与对人事物的观点与我们不甚相同,却能够让我们对其产生好感与认同。TA们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听TA们说话感觉很舒服。说话的音色音调只是一小部分,更关键的是TA们的说话内容。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一个人正在倾诉自己的烦恼或内心某些压抑的东西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马上给予安慰或是建议。如果是善于说教的人,第一反应可能就会铁面无私地给出各种分析与对错判断。第一种情况还好,第二种情况无疑会马上破坏交流气氛,影响俩人当下的关系。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能够真正帮助别人看清楚问题之前,需要先令其信任我们。讲话让人听起来舒服,不是因为拍马屁,也不是阿谀奉承,而是能够说到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当中去。拍马屁只是说了别人想听的话,这是投其所好。而说话让人听起来舒服,则是理解与感同身受。
为此,讲话的内容就必需围绕着倾听对象的感受来进行。一个是否伤心难过,是否孤独自责,有些人表现得很明显,有些人是隐藏得很深。而我们要说的,其实就是这些内容。抛开长篇大论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抛开事情的真假与对错,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讲话让别人听起来很舒服。
逻辑分析与推理并不一定正确,我们也不是在破案。事情的真假与对错也不一定要追究,因为我们不是在审判。在交流的当下,唯一能够真实确认的,就是当事人的感受。即使TA对某些人事物有错误理解而产生了情绪,但这个情绪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当这个情绪被看到,被理解之后,TA才有可能去明白更多的事情。
这是不是与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相反呢。当一个人开始倾诉时,我们会忍不住去给予帮助,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古今中外的大道理,做各种各样的出谋划策,把自己能想到的内容都说上一遍。自我感觉良好,但别人可能一句“你不懂”或是“谢谢,我好了”,然后转身离开。
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多反应一些感性的东西,少做一些理性的判断分析。其实,这样我们讲话时别人听起来就会更加舒服。感性的东西每个人都需要,因为它代表着理解。而理性的判断分析,在尚未取得信任关系之前,最好让这些东西停留在我们自己脑子里面就好。因为哪怕你说对了,别人也不会接受。这就是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人之间的一个区别。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