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骂我了,TA侵犯我利益了,TA动手了。有些人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人则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处理人际交往的矛盾。当我们在强调与人交往中,自己不吃亏的时候,是否有尝试过换个角度思考,如何与别人做哥们,做闺蜜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关系中“接纳”一词很重要。
抛开两个人刚刚认识时候的相敬如宾,随着对一个人慢慢地了解,你是越来越不能容忍TA的不良习惯或是暴脾气,还是说依旧如初地对TA的小动作,小毛病保持理解,宽容与接纳呢?你会担心到底要不要告诉TA,你觉得TA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是选择开玩笑地调侃TA的“毛病”呢?
当我们接纳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TA的言行而感到不舒服。你不会担心要不要指出TA的问题,指出TA的问题会不会破坏俩个人的关系;你也不会感到有气堵在心里,不会压抑自己。有时候,接纳更像是一种欣赏。明明知道TA口无遮拦,明明知道TA不遵规守距,但你知道TA不是恶意伤人或是故意做坏事,那么这些“小毛病”其实都不是毛病,它们反而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身上欠缺的东西。率真,真诚,不死板,这是你所看到的和欣赏到的内容。
从某个角度上讲,当你愿意接纳别人跟你的不一样的时候,或许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需求,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感受。除了欣赏之外,也是在接纳自己。
法国影片《触不可及》中的两位主人公,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看,他们都是载然不同的两个人。在任何人看来,这应该彼此嫌弃和讨厌的人却能够在最后成为最了解彼此的人。两人在很多方面之所以能够互补与成长,来源于他们对彼此的接纳。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了解别人身上的优点。接纳别人,其实就是接纳自己的过程。就如坐轮椅的男主一样,无论被黑人男主怎么嘲讽和拿自己残疾的身体来开玩笑,他都不会生气,还会微笑面对。并不是说嘲讽或是玩笑不够狠,而是坐轮椅的男主在接纳别人的嘲讽时,他也接纳了自己残疾的事实。因此他可以很轻松地去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开玩笑。
想一想,平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别人激怒,甚至只能听好听的话,不难接受别人批评自己。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将会很受限制。别人不敢走进TA的内心,也无法走进TA的内心。而TA,也不敢开放自己,不敢接纳别人。当关系都被破坏时,其实最终苦恼的人只有自己。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