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耳熟能详的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反复教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应该莫过于“换位思考”了,会换位思考被当做一个人成熟懂事的众多标志之一,是在亲情、友情、爱情乃至职场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必备技能,和这类人相处起来通常也会觉得尤其舒服、自在。
既然换位思考这么好,它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给“换位思考”一个近义词,你想到的是什么,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我先要开始为广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正名了,你是不是同样听多了这样的话——“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照我们说的做没错的”、“爸爸妈妈看着你长大还不了解你吗?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了。”难道天底下竟然真的有比父母更能为孩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人吗?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这样的言辞会让我们反感或者不知所措,而不是如沐春风呢?也有太多的人已经视这类句式为以爱之名的亲情绑架。
的确,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但父母并非总能做到换位思考,事实是他们很难做到,父母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子女,却忘了他们以为好的未必是子女以为好的,父母们很容易跳过了事实判断直接做了价值判断,并且需要子女们认同他们没办法理解的事情和决定,父母和女子都两难,都需要出口。这个出口,是真正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这其实和我们心理学上所提及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能做到共情,我们就不止浅表地停留在对事件的了解上,不是固执地用自己的认知去揣度别人的想法,自以为能替别人做决定,好心办坏事。通过共情,我们能理解并感知他人的喜怒哀惧,这种同感的表现会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也给了对方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和空间,更容易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在彼此间建立信任感有利于问题的呈现和人的成长,而不是一方怀着满腔的委屈和哀怨,另一方只生发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困惑和抱怨。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