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家里爸爸的衣物没有了,我家的“全家福”没有了,爷爷奶奶妈妈不再提起爸爸了,爸爸的眼镜和手机还在家里……”1月24日,安徽六安,在丈夫去世后的第75天,徐女士终于向儿子坦承了爸爸已经病逝的消息。在妈妈的陪伴和教育下,9岁的儿子将对爸爸的思念都写进了作文:“如果我把爸爸一直记在心里,他就不会离开我们,会在天堂看着我长大!”
死亡,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禁忌。死亡是人一生的终点,人终有一死,死亡也是未知的,所以对死亡的焦虑会永存。死亡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实际上就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只是我们不知道死亡在什么时间出现,只是我们对死亡不够了解。
我们经常逃避死亡,甚至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等到一定时机,又不得不逼迫自己面对,而这总是万分痛苦的——无论是面对他人的离世,或是自己终将要接近死亡。我们总是通过代名词来回避死亡所带来的焦虑,我们也不愿意去提及死亡的概念,总是会试图美化死亡来欺骗、回避死亡恐惧,对自己是如此,对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最早在四岁就具有对死亡的概念,他们会问家长:“死亡是什么”。而家长对死亡的焦虑以及不愿意孩子过早面对死亡恐惧的念头影响下,会对孩子含糊其辞,亦或是编造一个美好的故事来讲述死亡。但,对死亡概念隐瞒,并不能替孩子缓解死亡所带来的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究会了解死亡,害怕死亡。
死亡是痛苦的,人的一生除了自己要面对的死亡,还要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而了解死亡,与死亡的和解,是帮助我们缓解死亡恐惧,也是帮助我们从亲人挚爱被死亡带走后,慢慢走出来的唯一方式。
死亡的意义或许是体现时间的珍惜和生命的可贵,我们之所以对死亡痛苦,不正是因为我们对生命还留有余念么?当我们满足生命的意义时,死亡便也不再可怕。正因如此,我们要学会直面死亡,认识死亡。做好死亡的准备,过好存在的每一天,等待死亡的过程或许也变得不再那么煎熬。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