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关注到,“原生家庭”是最近心理学很火的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童年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如何影响到现在的自己。
这种探索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以何种角度去探索,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公众舆论的认知偏差和伪科学,很容易歪曲对原生家庭客观的了解。
于是有些本来母子关系就不好的子女,了解原生家庭理论后,非但没让这种关系得到缓解,反而觉得自己的不好的人生都是父母的错误,以至于对父母的误解越来越深。这就违背了我们当初学习的宗旨。因此抱有一种追求准确而谨慎的认知,以促进自我与家人共同成长为目的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一剂安慰药来不断印证自己的想法。
关注原生家庭的人容易陷入自我安慰自我印证中的狂欢。人本身喜欢证实而不是证伪,提出一个观点,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找各种证据去证明它,而不是首先想到用证据去否定他。这种心理容易产生证实偏见,所以在一堆证据中,我们容易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证据。
处于叛逆期少年,总觉父母想控制自己,眼里都是父母控制自己的种种行为,甚至有时候明明是父母关心的安全电话,也会扭曲成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证据。
对原生家庭很感兴趣的人,往往在童年受到或多或少的伤害,所以他们本身就对父母抱有一种情绪。那么一旦读到相关内容会很容易产生共鸣,不断寻找证据证实父母对自己不好,而全忘了父母对自己关心。而这也会助长伪科学的盛行,一些缺乏专业素养的作家很容易和读者陷入自我印证的狂欢,而不是自我成长。相比之下,心理咨询师是为了让来访者获得自我成长。
最近《北京女子图鉴》正在热播,扮演女主角陈可的戚薇与女主角的经历都很相似,都是单身家庭,都缺乏父亲的关爱。但两人现在的状态却截然相反,陈可陷入了数段恋情徘徊的漩涡,而戚薇却收获了美满幸福的婚姻。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对原生家庭反应的不同,陈可陷入对父爱的渴望,不断寻找恋情想法设法弥补父爱的缺失。而戚薇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积极的意义,尽管没有父亲的陪伴,却把外公当成情感力量的来源,抓住外公的优秀特质,作为择偶的倾向。并把自己并不顺利的感情当成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童年的不美好,对于陈可来说无法释怀,执着于自己的伤痛。不断印证,重复痛苦的形式,妄想获得别人的救赎。而戚薇坦然接受童年的不美好,把她当成自己的财富,从中学习,自我成长。
由此可见,我们是可以选择给心灵地图描绘怎样的色彩,是灰暗还是彩色?是负面的还是积极的?
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积极的意义,往往是我们走出痛苦,自我成长的突破的资源。所以原生家庭并不可怕,在于你的思维和行动。
存在已成事实,我们是寻求内心的自我安慰,陷入曾经痛苦的模式中,不断指责自己的不幸福都是父母造成的?还是以一个准确又谨慎的认知看待我们的原生家庭,从过去的不愉快中获得成长的密码,突破痛苦的困境,以自己和大家的成长为目的?我们是拥有选择权的。
同时父母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让自己的成长带动他们的成长,比起一味指责对方和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做的更多。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