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了天音深圳心理咨询中心的周四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看的是《美国精神病人》,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主角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他绝对是个帮你管钱敛钱的好朋友。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受过良好的教育,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不过,这一切仅在白天有效。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devil”的一面。他是一个魔鬼。
一个穿着雨衣在大街上踟蹰的魔鬼。贝特曼内心孤寂无靠,他需要一点点东西来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寂寂黑夜。贝特曼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贝特曼。尤其是坐在那儿,悠闲地抽着雪茄,看着在房间里悬挂摇摆的躯体,贝特曼从未体会过如此的心悸与平静。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
贝特曼夜晚杀人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可是白天当他想去面对杀人事件时,杀人案发现场后发现被装饰一新、尸体残骸也消失了,仿佛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贝特曼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看到这里作为观众我们的突然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贝特曼的幻觉,他没有杀人,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是否清醒。我们一群人看到这里后一开始陷入了到底贝特曼有没有杀人的问题,直到电影结束导演并没有澄清贝特曼到底是真的杀了人还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觉,其实他是疯了。
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最后贝特曼跟律师的对话也是很有意义的,开始律师认为自己记错了对方的名字,后来随着贝特曼的陈述不断地想要离开可是也被阻止,最后非常恐惧而沉默的听完了所有的内容。
律师肯定知道这个人是谁,知道贝特曼不正常,不是真的杀人就是得了精神病。正如电影名字叫《美国精神病人》,我更倾向于认同贝特曼是个疯子,一切都是他的幻想。
我们从他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过程去分析他的时候会发现,如果他是精神病人,那么早在出生0-6个月时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精神病发病根源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如果在3岁以内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时孩子易成为人格障碍。
我从电影中感受到贝特曼是内心是非常孤独的,只有音乐伴着他,也没有人懂得他的音乐。洁癖带着强迫、自恋的通水感到无能、压抑了很多愤怒、嫌弃别人、缺乏安全感、想融入这个群体可是不能融入、有很多冲突、仿佛冷漠才是最适合他的。这样的他面对挫折时通过杀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杀人时非常有秩序和老练,说明这是他发泄愤怒的唯一出口。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角度想要杀死让自己不舒服的冲动属于原始欲望,每个人潜意识中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因为有道德法律等约束的存在,我们实际上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贝特曼白天和黑夜中两种状态其实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反差。《美国精神病人》更是表达了美国80年社会突然发展起来后人们之间相互攀比更多物质的时候精神世界是如此的空虚和无聊,丰富的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冲突,这种冲突下很多人都是得了精神病。
现在中国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物欲横流的欲望和心灵成长的滞后带来的冲突中很多人开始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为了赚钱很多人把全部精力用来赚钱上,对家人和孩子冷落和疏远,这些情感上的断裂也许会早就很多中国精神病人,我想哪怕少赚一些钱多给家人一些温暖,像个蜗牛一样的前进是否更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呢?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