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谈起,她跟女儿的一次对话。
她女儿跟她说,自己宿舍里面有一个“嘴巴很臭”的女孩子,整天唠唠叨叨骂别人,有一次因为嘴巴很臭,被人群殴,甚至一边被打,一边嘴上也不放过别人,这种行为不但阻止不了别人的拳打脚踢,反而会让这种行为更加激烈。
老师这时候就问自己的女儿: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女儿:她打我一巴掌,我就立马倒下。
听了这段话,我们都笑了。
确实,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情,说适合的话,是人在社会存在非常重要的事情。
宁可在孩子小时候教育凶一点,教会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不愿意进了社会才被人教规矩。
那么如果在小孩阶段就给自己的孩子竖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让他懂得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呢。
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小明是一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子,母亲刚好是他的班主任,他在班级里特别受欢迎。有一天小高骂小明是蠢蛋,小明一怒一下在回家的大马路上写了小高是蠢旦,蛋还写不出来。路过的小孩,看到这行字一遍又一遍地念,“小高是蠢蛋”这句话从街头传到街尾。小高终于来班主任这里告状了,班主任摸着小高的头说,我会收拾小明的,你放心回去吧。
小明兴致勃勃回到家,母亲问他为什么要在大马路上写小高是蠢蛋,这样路过的人念一遍就相当于骂小高一遍,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小明立马反驳到,他骂我,凭什么我不能骂他。母亲解释道:你骂他可以,但是写在路上这种行为就是不对的。眼看小明不听自己的话,扔了书包就想跑,还嘴里念叨:他就是错,我就是没错。母亲气愤到拿起竹条就是一顿修理,没想到竹条都被打断了,孩子还是不肯认错。
母亲这时候意识到肯定是自己说的话,孩子还没有理解,于是她蹲下来静静地跟小明说,如果我是小明的母亲,而你是被欺负的小高。你被我儿子欺负了,来找我告状,我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你心里怎么想。
小孩听到这,哇一声就哭了,跑进母亲的怀抱说: “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我等会就去跟小高道歉。”
母亲这种让孩子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到,如果自己是小高,被欺负了,班主任不管自己,该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自己是凭着妈妈是班主任在班上狐假虎威,自己在大马路上写别人坏话的行为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给孩子立规矩,是需要方法的。一开始母亲的打骂起不了什么作用,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习得妈妈暴力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后对待弱者也用暴力的手段让他们听话。而且孩子就算表面上承认错误,其实也是为了逃避挨打做得不得已选择,他心中的那股怒气还在。
所以讲道理也是需要手段和方式的,以孩子能够明白的方式跟他讲道理,比如文中的换位思考,让孩子处于受害者那一方,让他体会别人的痛苦。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的认知发展还达不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别人看到的就是自己眼中的世界。因此立规矩也是需要根据年龄段来选择方式,他们不是故意跟你作对,而是真的不明白你讲的道理。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