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里又一个孩子呱呱落地,初为爸爸妈妈的他们把孩子轻轻捧在怀里,生怕一不小心把孩子弄疼。孩子一哭,有求必应;孩子不哭,也要风得风。学走路摔跤跌倒,父母立马扶起;上个兴趣班孩子嫌累,父母立马安排;在外与他人争吵,父母立马出面解决……从小被父母过度宠爱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过度的宠爱可谓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翻来张口的“小皇帝”、 “小公主”的生活。宠爱本身很好,但是过度宠爱,也必然养成了孩子一些不良品性:任性、自私、懒惰、意志力薄弱等等。父母必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有这样的性格,但却声称自己没有办法改变。
溺爱从来都不是爱,而是披上爱的外衣的一种占有和控制。溺爱不过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而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也因为这样,溺爱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
曾经有一位死刑犯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母亲为自己准备了整整一条人生路,从刚出生的百依百顺,一直到最后都是母亲一直在安排自己的生活。是的,母亲很爱他。在他被判死刑之前,欠下几百万债,母亲也为自己还上了,直到最后,再也没有钱帮助自己,于是他走上了抢劫杀人这条路。
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吗?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孩子在母亲的溺爱下,没有了自己的责任,没有学会承认人生路上他应该承担的所有责任,于是,承认了他人生当中最后一个责任。
爱和溺爱是两件完全相反的事情。很多父母听到“要给孩子自由”时,会大吃一惊,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吗?他还那么小,他能选出正确的路吗?给孩子自由并不相当于放任不管,而是要给孩子一些权利,比如选择权、尝试权、允许错误权等,在孩子成长路上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倾听孩子的世界。
对“爱”的控制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行为就是对孩子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控制、包办。“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够拥有独立的思想,才能够在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主见和方向。
也许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你想说,我们在这里。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