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同情心,意味着这个人很善良,善良是一种需要永远提倡的美德。然而,同情就需要视情况而定。准确地说,这里所讲的同情心,指的是“同情弱者”。这是一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它能够帮助我们和其他人建立起良好联系,但有时候,它也能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上跌倒碰壁。如果同情弱者可以伤人,那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
先说一下小孩子,与生俱来的同情弱者的心理活动在三,四岁的幼儿身上我们就可以观察出一二。比如说在父母吵完架之后,如果孩子想要做点什么,TA可能不会去跟在平时谁对自己比较好的人的屁股后面,而是去跟随那位在吵架中处于劣势,失败的一方。不管这个人是爸爸还是妈妈。比如在学校,孩子看到某个小朋友被欺负后,或是被忽略在角落自己玩耍的时候,有些小孩子可能会拿起自己手头上的玩具跑过去跟那位小朋友一起玩。有时候,孩子不会去说什么,就是这样静静地陪着大人身边,陪在小伙伴身边。这就是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TA们同情弱者的行为并不是有意识要去那样做,而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孩子们的行为有意义,它是一种维护,调节家人关系的行为,是一种安慰,支持小伙伴的行为,但TA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去为自己同情弱者的行为做出解释。比如说TA被骗了很多钱,TA被别人打了等等原因,所以TA很可怜。此时,同情弱者的心理就出现了。有时候,正是我们的认知与解释,使我们的同情心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人。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因为同情弱者而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失去了看问题中立客观的态度。比如在社会新闻中,我们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位自己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因为闯红灯而被撞身亡。网友们的观点可以分为好几派,其中有一派叫做“死者为大”派。这一派的人其实就是同情弱者的心理在指导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认为一个已经为自己行为付出代价的人不应该再被别人指指点点,相反地,应该得到照顾。
其实这样的观点部分内容并没有错。然而过于表现自己的同情心,过于强化自己的观点,一不小心会给自己造成一种看问题绝对化,且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印象。这样的同情心,就可能伤害到那些本无过错,但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有时候,我们的同情心还可能会被利用,有可能我们没有同情到弱者,而是同情到了假装弱者的人。所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保持你的同情心。但是请不要为了同情而同情,请尽量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我们的同情被利用。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