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开了一间理发店,忙碌的时候,他们四五岁的女儿只能自己在店里玩,有时候,也有邻居的几个孩子过来和她一起玩。一次,理发客人带来的几个孩子抢着玩理发店里那可以三百六十度转圈的椅子。理发店老板的女儿也想加入,但是客人的孩子不带她一起玩,几个小孩子开始边关注大人们的反应边抢这把椅子。最后,理发店老板告诉自己的女儿“他们想玩就借给他们玩,这有什么,听话,不要抢了”。家长忙于服务自己的客人,没有看到自己女儿一脸委屈和生气的表情。
站在心理学角度上看,我们知道小女孩作为理发店的小主人,在别的小朋友玩耍自己家的椅子,还“排挤”自己时,她是委屈和愤怒的,她也有权争夺属于自己家的椅子。如果那几个小朋友能够带她一起玩,她就不会去争抢了。在不了解小女孩内心的真实想法时,我们往往看到的就是她不礼貌的行为,怎么可以和客人抢东西呢?认为她是在无理取闹,然后对她进行批评和教育。其实,小孩子的不礼貌只是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她想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他们不带我玩我很生气。这件事件的结局是,客人带来的几个小孩子不玩转椅了,小女孩自己玩上了转椅,可是她的表情看起来有点茫然,并不开心。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的亲子互动中也会看到。比如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孩子看了看每个人,没有第一时间打招呼。家长开始在别人面前打趣自己的孩子“怎么没有叫人呢?上次不是教过你怎么叫人吗?”。在家长的指示下,孩子一一和每个长辈找了招呼。然而,孩子为什么没有打招呼,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有些家长并不会去深究,只是单纯给孩子标一个“不礼貌”的标签就完事了。这其实就会阻碍孩子性格的健康成长,比如说他以后可能不再敢与长辈打招呼了。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这并不非绝对的情况。
这里想讨论的问题是,如果我们问一句孩子“怎么没有主动和长辈们找招呼,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孩子可能就会说“我忘记了应该叫什么了”。如果家长继续回应孩子“哦,原来你是忘记了怎么称呼是吗?”,孩子可能就会说“是啊,上次见面是很久之前的事情”。孩子的这些答案很简单,但会出乎很多家长们的意料。因为我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的想过,孩子的不礼貌,其实只是他们还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已。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是多么重要和关键啊。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但每位当父母的成年人,必须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家长”是一个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做得好的角色,而不是拥有了一个孩子,拥有了“家长”的称号,就可以做好家长的角色。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