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家里的长辈们要么把你当成小孩子一样,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上前唠叨几句。这种唠叨代表着关心,只是有时候听起来像是在“说教”。要么把你当成情绪的垃圾桶,每一次的唠叨都会向你倾倒一些情绪垃圾。这种唠叨更容易让你感到烦躁和压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能怎么办呢?
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为例。理性的做法是无论父母是大声说话,还是小声叮嘱,无论是强硬的还是苦口婆心的态度,我们需要先知道“父母这次唠叨的目的是什么”。这能够帮助我们尽量减少不耐烦和愤怒等情绪的产生。想一想,如果你并不觉得冷,而父母还是多次要求你穿上件外套,当你迟迟不穿上时,父母可能会以更严厉的态度和语气来“吓唬”你或是“指责”你,你的心情能够坚持多久不会受到影响呢?尽量去看到父母唠叨背后是关爱的这一层涵义,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知道”并不代表可以“做到”。我们知道父母的唠叨是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可能做不到让父母停止唠叨。想像一下,我们可能会为了回避唠叨而与父母保持距离,比如说回自己的房间待着,或是逃到卫生间避一会。即使这样,仍然可能隔着门,听到外面还有喋喋不休的声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很难做到永远地平静。此时给予父母们回应,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法。不需要去回击父母的唠叨,只需要多多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就可以。
关爱式的唠叨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而宣泄式的唠叨则会让人不解和压抑。一位朋友诉苦说“我妈妈太固执了,和谁的关系都处不好,一遇到一点事情就会找我诉苦,在我面前长吁短叹的。我告诉她可以不管的事情就不要管,但她就爱钻牛角尖偏要去管,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嘛。我说她又说不动,真的很郁闷”。在某些原生家庭中,可能我们会从某位长辈身上体验到类似的感受。
面对这样的唠叨时,如文章第二段所说的一样,弄清楚“唠叨的目的是什么”很重要。如果长辈们的唠叨是在宣泄情绪,那些此时无论我们给予建议还是分析,任何理性的回应可能都不会被接受。如果我们无法对这样的唠叨表达理解和认同,那么默默地认真地听完长辈们的唠叨,这应该是我们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最后我们也可以回应一句“你说的事情我都听到了,现在你是希望我做些什么事情吗?”也许他们的回应是“我说完了,不需要你做什么,你知道了就好”。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被孩子的淘气“气死”。孩子长大了,可能会被父母的唠叨“气死”。不管我们面对的是谁的唠叨,做好自己的情绪识别和隔离,就能够避免被不必要的情绪干扰到自己。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