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四川成都,一张寻人启事在社交平台传播。去年10月,郑先生女儿独自出国旅游,今年8月底和家人失去联系。郑先生说,女儿失联以后,一家人都寝食难安,自己也“病在床上了”。女子母亲表示,他们已经报警处理,“目前,警方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已经介入。”但奇怪的是,自从他们张贴寻人启事后,就不断有陌生人添加好友,“有发一些很恶心的照片,也有不是找人的,我们希望能够尽快获得女儿的信息。”
这则新闻让不少看到这则新闻的网友忍不住说到:“这个世界怎么了!”难以想象,面对孩子失联的父母,为什么有人能发一些恶心的照片,为什么有人会拍手称赞?我们可以尝试地去分析背后成因。
陌生人发一些很恶心的照片给失联女子父母,是属于网络欺负的一种。网络欺负是指在网络情境下,个人或团体利用信息和交流技术对他人进行蓄意、反复、恶意的欺负行为。网络欺负是欺负的一种最新的形式,它是随着青少年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社会交往并越来越多的情况出现的,带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匿性强三个特点。
关于网络欺负的成因,涵盖多重因素:
一、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时,被群体的行为意识和目标所控制,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加入群体中情绪化的、冲动的行为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络欺负者一个隐藏身份的保护伞,使得网上言论的敌对而激进的行为比面对面交谈中要多得多;同时随着网络欺负的群体不断扩大,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
二、网络的空间距离特点。相较于传统欺负,网络欺负具有空间距离长的特点,受害者要进行罪责的成本和难度都较大,因此给予了欺负者进行欺负行为更大的可能性。
三、现实压力大。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少压力,急需缓解情绪,而网络的匿名性给予了人们自我暴露的机会,不少人选择将负面情绪发泄于网络之中。
四、个体特质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自尊等个体内在性质会对网络欺负行为造成影响。低自尊、情绪化、高敏感人群更容易对他人的语言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对他人进行攻击行为。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学者将网络欺负的成因扩展到现实原生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于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也有莫大的影响。
网络欺负的成因包括虚拟以及现实环境、个体、家庭等多种因素,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去解决网络欺负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已经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欺负的问题、网民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法律的普及等等都尚未跟上网络的使用率,网络成为情绪垃圾场也似乎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如何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群众身心健康,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积极关注与深思。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