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不到3岁,跟很多孩子一样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躲猫猫,每次都躲到一个地方,不到5秒钟被我们找到了。宝宝被找到后说:“太好玩了,再玩一次”,这样可以反复玩十几次。作为大人的我们觉得很无聊或者幼稚,但是孩子而言这真的是非常好玩的游戏!
奇怪的事情是人就是容易忘本的,都做过小孩,但是变成成人以后就忘记了很多孩子时期的感受和想法,这与人们的自我中心是离不开的。越是幼小的孩子越是自我中心的,可以说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地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当孩子学会合作和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时说明已经长大了。
有人说成长过程就是痛苦的,就像寄居蟹不断地长大不断地换不同的壳儿,当身体大到壳儿小的无法继续带下去的时候肯定是忍着痛苦去换壳儿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少痛苦,作为父母的我们能体会多少呢?
很多来做心理咨询的家长们都抱怨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不上学、沉溺网络、玩手机游戏等,觉得这都是孩子的问题,与父母们是没有关系的。记得有位家长特别印象深刻,当她向我们抱怨孩子不上学时候通过交流我已经发现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委婉的提醒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但是这位妈妈不愿意承认这是自己的问题,还邀请我们天音深圳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老师上门做心理辅导。多次交流后我最后不得已直接告诉孩子的妈妈,需要做心理辅导的不是孩子,是孩子的妈妈,但是这位妈妈还是无动于衷。可能很多人也会觉得莫名其妙,明明不上学的是孩子,怎么有问题的是家长呢?但一位心理咨询老师通过心理学的原理和经验告诉家长,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的想法和行为可以带动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的改变时,比如可以通过家长的行为和思想的改变可以帮助孩子不再厌学的时候,作为父母如果还不相信或者还是无动于衷,那么心理学的角度,我只能认为这位家长不想改变自己的动力大于想让孩子上学的动力。这种分析后就可以知道这位家长的内心的伤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样的伤痛无形中早已“害了”孩子。
耶鲁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中的老师曾讲过,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在“毁了”孩子,当然父母并不知道自己在“毁了”孩子。父母们意识都是非常爱孩子的,没有学过心理学,不懂孩子心理时是无法感知自己是如何“毁了”孩子的。或者就算不是“毁了”孩子,父母们无意识的给予孩子一些伤害,这种伤害其实也是孩子中不可避免的。面对“伤害”,孩子和父母的事后处理方式比伤害本身重要的多。
我记得孩子2岁半多的时候带孩子和一家人去海洋馆看水母和海豹表演,海豹表演是需要再单独购票的,当时想的是难得的机会大家有空可以一起出来,宝宝也只有在动画片中见过,所以我是出于好意带了宝宝看海豹表演的。海豹表演一开始不就宝宝就往后爬然后说“我要回家!”。作为家长的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已经都买了票了,才开始肯定是希望看完再走的,所以抱起宝宝哄哄我们看完以下再走好不好,宝宝只会说“我要回家!”,最后我抱着孩子到了快到出口的时候远远看着海豹表演,这时孩子说“我怕!”原来宝宝害怕海豹,以前看动画片的时候没有觉得孩子害怕海豹,没有想到这么近距离看海豹后是惧怕的表现。
宝宝确实年龄小,看到相比电视中巨大的海豹心生惧怕也是合理的,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无形中我给到了宝宝一次“恐怖”体验,不过庆幸的事情是我全程都是安慰和抱着宝宝的,减轻了“恐怖”的程度。根据佛洛伊德的心灵创伤的定义,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很高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了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根据创伤的定义,每个人童年多少都会有些无法及时正常适应的事情,这些事情会永久的扰乱我们的心灵,特别是恐惧和恐怖的感受,父母的角度肯定是无意识的或者迫于无奈和教育的角度做出了某些惩罚,,当孩子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去适应时,这个创伤那种内心的“恐惧”会生根在孩子的内心中不断地折磨孩子。
这种创伤到底会有多大危害呢?根据痛苦的大小是不一样,也与事后的处理有很大关系,创伤越大孩子长大后心理越不健康,可以说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都是心理创伤的一种表现。所以亲子教育中,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不断给孩子施加“恐惧”的心像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伤害到孩子,请至少学习心理学或者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就像天音深圳心理咨询中心的杨洋老师一样的专业人士。如果有没有任何过错父母、没有伤害过孩子的父母们,请一定保持这样的作风;当你们发现哪天孩子变得无法沟通,对抗你的权威和攻击你的时候请记得立即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老师。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