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把问题原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简单地讲,把一个问题的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就是外归因,而把问题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的就是内归因。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使用外归因,因为内归因意味着自己有问题,这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也有一些人喜欢寻找内归因,比如一些自卑或是不够自信的人。寻找内归因并不是不好,它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有些人就是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才能越改善越进步。但也有一些人,类似的情况,TA们想改变却感到很困难,到底是什么在阻碍着这些人呢?
想改变的人,意味着TA们对自身情况有不满。比如一个不自信的人,在多人场合中就像隐身了一样,TA很想融入热烈讨论的氛围中,TA已经在脑子里组织好了语言,想好自己可以说什么了。然而,当把机会给到TA时,一切又回到原点,“没什么特别想说的”,“想不到有什么可以讲的”,这些回答脱口而出,替代了原本想好可以讲得更加精彩的内容。这就是这类型人的行为模式。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了”。
很多行为模式是在我们小时候就形成下来,和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大人们指责,打骂,那么成年后的TA就可能不愿意跟别人提建议或是谈自己的想法。因为小时候的经验告诉TA这是不安全的行为。这是留在我们潜意识里面的内容。比如你不会主动跟别人提要求,原因是你不喜欢被别人拒绝的感觉。或许你还记得小时候被某个小伙伴拒绝过,你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位小伙伴是谁,你也可能已经忘记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你一定记得那种被拒绝之后的内心感受,像是失望,尴尬,失落,伤心等等。正是这种不好的感受在告诉你“你想改变,但你不能那么做,因为那样做之后你就会感到失望,尴尬,失落或是伤心”。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那些不良情绪的影响,我们依然选择了旧的行为模式。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也许当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要做出改变时,下一分钟我们又会不自觉地使用了旧的行为模式来处理事情。但这不是问题,因为这种反复纠结,重复的行为是正常的,它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经常分析,总结,思考自己下一次应该怎么做。那么改变就一定可以到来。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