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想跟同事一起聚餐,可是为了表现出一个合群的样子,逼着自己做违心事。
明明出去旅游不想花时间帮别人代购,又不好意思推脱,拖着拉着就是不去,不仅旅途不开心,朋友也觉得你不仗义。
明明不想加班,为了表现出一个好员工的形象,我忍。
“纠结”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最经常出现的感觉,纠结里面产生的一系列内心的冲突让我们感觉难受。
可是人的本能是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我们能忍一时,但是忍不了一世。
但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做出某些本不情愿的行为,大脑都不停给这个行为找理由找借口。慢慢不情愿的事情就变得心甘情愿了,好像也不是那么痛苦了。
这就是我们作为人最奇妙的地方,跟普通的机器不同,他会自动调节。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态度改变理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里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简而言之,就是认知和行为产生冲突的时候,你要么改变认知和态度,要么改变行为,让自己舒服起来。
举一个例子:喜欢抽烟的人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但是又忍不住抽。明知道不好,却要干,这使他们的认知失调,烟民们内心也是很难受的呀。所以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停止抽烟,一个是改变态度。有人选择了行为,那么就成功戒烟了。但是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手,那么他就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来改变态度,比如邻居大爷也抽烟啊,照样活到99。而且就算有人因为抽烟患上肺癌,自己也肯定是个例外。
这么一想好像还蛮有道理,又开始美滋滋地抽烟。
所以人如何保持内心平衡,要么自己的行为追随自己的认知,或者要么改变认知和态度来迎合自己的行为。有些人为什么活的那么坦然,因为接受了自己的一切,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而有些人活的那么纠结,既不接受自己的想法,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么如何认知自己,如何成为自己?
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渴望,并在行为上调整成为一致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这可比调整态度难多了,但是如果自己在日常坚持这么做,你会活的更像自己,更加坦然和开心。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