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忍不住找你诉苦时,本来想得到你的安慰,换来的却是一句句道理。
“作为职场新人,你这种工作态度是不行的。”
“你应该多体谅一下上司的难处。”
“你抗压能力太弱了”
“。。。”
慢慢地找你聊天谈心的朋友越来越少,并不是你这个朋友不好,而是一跟你聊天就被一堆道理狂轰乱炸的感觉真的不好。有时候诉苦并不是想听自己做的多么不好,而是想要你理解他的难处和感受。
其实你也很无奈,你也想理解他们的感受。但是从来没有人认真聆听过你的感受,体会你的痛苦,给你情绪上的安慰。有时候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们真的不能。
仔细一想,刚刚与朋友的对话模式是不是特别像是自己跟父母的对话模式。你一跟父母谈起事情,他们就给你讲道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也没有好好试图去了解你的感受。
早年养育者这种只对我们讲道理,只给我们提要求的,不关注我们感受的行为模式,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的骨子里,发展成为了一个“过度应该的人。”
我们与父母的联结没有情感,只有要求和对错。本来是情感的自然流动,小孩子难受,这种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的情感就会自然传递的养育者的身上,如果养育者一旦给与较好的回应与情感上的关怀,小孩子也能从爱与关注中慢慢获取能量,也懂得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但是一旦这种流动被养育者阻断了,他们的情感感受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引导、锻炼和发展,自然而然就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因为自己都没办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
别人一跟他们谈心,就会陷入当初养育者与他们互动的模式,讲道理,提要求。
而且这种把道理强加在自己身上,全然丢弃自己真实感受的模式,也会经常让他们感到冲突。一旦道理与自己内心感受不一致时,他们会强迫自己跟着道理走。
以外在的价值标准批判自己:我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
而屏蔽了内心真实的声音: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什么。
就是因为自己活在各种道理中,我们都无法理解自己,都无法倾听自己的感受,又如何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对他们来讲沟通不是理解和共情,沟通只是讲道理。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以及得出的道理,必须要是整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养育者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道理是他们的道理,而不是自己得到的道理,所以会觉得无力。同样传递给别人的道理也显得空洞。
所以如何认知自己对于喜欢跟别人讲道理的人是一门必修课,听到内在那个讲道理的自己,但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渴望,并在行为上调整成与之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多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当你真正理解自己,感受自己,拥抱自己,才能感受别人,理解别人,拥抱别人。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