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的孩子都不听话,听话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可能是大部份家长们的心里想法。孩子不听话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但也总会忍不住地在“听话”与“不听话”的问题上和孩子产生对抗。那么怎样才能让“不听话”的情况有所好转呢?
相信很多人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或许在孩子身心快速发育和成长的时候,家长们可能还会一直承担着孩子“人生指导师”的角色,这个角色要求孩子必须听家长的话。这样的观点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的时候是正确的,两三岁的孩子需要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然而,当孩子再继续长大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指导”换成“指引”。这样我们会不会更好地理解到一些不同的内容呢?
当我们自己不认同,不支持,不愿意接受某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出拒绝。其实孩子们的不听话,很多时候就是他们在表达拒绝的意思。进一步分析,当孩子们表达拒绝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有自己的某些想法,即使他们的想法可能没有大人们那么地成熟。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孩子们的想法的原因。了解孩子们的想法,指引孩子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远远比听大人们讲大道理更能被他们所接受。
因此,有时候家长们要学会听孩子的话,这是一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简单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要比大人们简单直接多,小孩子一切都是以快乐为主。困难是因为很多家长即使听到孩子的需求,也仅仅是听到了而已,习惯性地不以为然。当孩子说了不喜欢吃青菜时,家长可能会要求他多吃青菜;当孩子说了对钢琴没兴趣时,家长们可能会要求先学了再说,以后会用得到;当孩子想做某件事情时,家长们可能会以“危险”或是其它理由来阻止孩子。当家长们从来不听孩子话,孩子可能就不愿意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有些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之一。所以,不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就有可能不会听家长的话。
很多时候,越是重要的事情,家长越要和孩子商量,甚至是适当地听孩子的话。当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就是想玩。我们首先可以肯定孩子的想法,然后再说明“玩”需要钱,需要资本。这不是大道理,而是现实。胆量大的父母可能会带孩子去体验大人们忙碌的工作,保守一点的父母可能就需要更有智慧地解释,告诉孩子大人们的任务就是赚钱,完成任务之后才能买好吃,玩好玩的。那么小孩子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完成任务之后才有更多时间玩和吃好吃的东西。
有时候,家长听孩子的话不是一件坏事,满足孩子的部分需求,孩子才能满足父母的部分要求。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避免把问题都抛开孩子,只要求孩子一个人去改变。如果父母也愿意去调整自己,那么孩子就一定可以变成父母心目中的样子。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