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了,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头疼的事情。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有时候成了亲子争论的焦点,七大姑八大姨也没有闲着,建言献策:
读金融好啊,我看小李的女儿金融毕业出来的,年薪好几万呢。
读师范好啊,女孩子出来工作当老师,又有时间又受人尊重。
喜欢研究化石也不能考古啊,不好找对象。
填报专业在从众还是从心?不少家庭为此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孩子觉得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我就不读了,父母又觉得我做的选择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父母心想,平时乖乖的孩子怎么突然就不听话了,在情感上也接受不了这种改变。可是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独立的意识了,他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时候就要引入“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了, 青少年时期的我们,会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我喜欢什么?我适合什么?这些思考便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就是人格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思考自己将要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种思考其实应该从青春期就开始了,但是备考的压力,即使我们心中有这些念头一闪而过,即使心中有诸多矛盾和烦恼,也很快被高中的生活被忙碌的学业所侵占。于是这个问题又被抛到填写志愿的时候面对。我们开始去寻找我们所认为的喜欢的专业,而不再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说明我们经历危机开始探索自己,这对于一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的必要的。
他们开始用各种反抗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反抗是为了试探父母的边缘,看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父母,能容忍自己到哪种程度。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孩子即将要离开自己,有展翅高飞和情感剥离的需求,支持孩子,并给与他们意见。孩子就会更有勇气做自己,更有勇气去面对残酷的世界。
相反,这个需求若是遭到父母的打压和忽视,孩子的自我发展的道理就会受阻,自我同一性可能会封闭或者弥散,出现父母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或者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情况。虽然看起来是很乖很听话,但是孩子会陷入深深的无力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遇到新环境或者没有父母的保护,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填报志愿,不仅是对孩子追求独立的一种考验,也是对父母的一种考验。
但是填报志愿最常见到的一句话是:我不想爸爸妈妈替我做选择,但是要我选择,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自己,学什么是教育部定的,就连穿衣打扮都要被父母干涉,因此等到自己做选择,就会不知道从何谈起。
那如何认知自己?如何成为自己?
认知自己的过程,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渴望,并在行为上调整成一致的过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妨多问一下自己:
1、 我是一个人更舒服,还是跟朋友在一起更舒服?
2、 我是喜欢独立完成工作,还是与人合作让我更开心?
3、 我更喜欢理性地分析问题,还是喜欢理解别人的感受?
4、 做一个服从者让我更安心,还做一个领导者让我更快乐?
。。。
在每一个小事上面,你都开始观察自己的感受,并且在行为上与这些感受保持一致,你就会慢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勾勒出自己理想的模样。还可以对自己做一些MBTT职业性格测试,利用专业的工具来了解自己。
在努力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多去向师兄师姐请教,多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争取不要出现认知偏差。
如果没有在填报志愿上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也不要灰心丧气,毕竟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填一个志愿你就摆脱父母长大成人了。即使犯错了也没关系,就像中国“龙帝“邢立达,他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研究恐龙,然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为了以后能有更好地收入,还是填了热门专业”金融“,工作也不是他所喜欢的领域。但是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挣扎,最终还是回到恐龙化石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因为他,中国地质大学的全球排名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所以尽管去尝试,不要害怕犯错,就算这次不成功,我们还是有机会成为理想的自己,只要自己不断地在努力尝试,总有一天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