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帮我发一下朋友圈吧”
心里想着:又是这些事,上次找我帮忙代沟,这次我怎么都要拒绝的,但是拒绝了他会不会觉得我无情无义啊。可是不拒绝我又难受….
“好吧”内心虽然纠结了很久,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当一个好人。
想必,我们身边存在很多”腼腆小姐“和”不好意思先生“,明明内心是拒绝的,却要表面装作一副很情愿的样子。
害怕拒绝别人之后自己的美好形象崩塌,被贴上冷漠的标签,担心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清零。
很多人心甘情愿地当一个“包子”,自己独自忍受那份愤怒,却不愿意说一个“不”。
我们要知道隐忍是行为,克制是脾气,但是内心的不悦只是被压抑了,并没有消失。那些愤怒像肉馅一样包进我们的心里,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敢指责对方,只能在心里偷偷地埋怨,通过埋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而这种心理模式是生命早期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我们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不敢说不,其实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不被允许真实的表达自己。不得不戴上虚伪的面具,试图在父母心中当一个好孩子,而自己的真实需求被压抑了、
专制型的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但是在情感上往往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孩子的内心需求很少被接纳,但是又想让母亲开心,于是不得不牺牲自我真实感受来取悦父母。
这使得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评判完全是来自于父母,父母开心觉得自己的对,拒绝父母,令他们失望就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因而长大成人之后,没法建立自我价值感,评判全依赖外界。
因而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取悦别人,避免冲突。以此来获得我是有人爱的自我价值感。
虽然拒绝别人这种冲突让我们难受,但是也能从这里面不断审视自己,来接受原本真实的我们。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地表达,学会“理直气壮”地拒绝别人的四步骤:
1、 客观的叙述事情。我看到。。。(给对方的情绪和行为做出反应,照顾到了对方的情绪,对方也能比较愿意听你的原因)
2、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感到。。。
3、 对感受进行解释,不批评,不指责对方,我觉得。。。
4、 最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绝对。。。我希望
尽管刚开始尝试的时候,会很别扭,不那么理直气壮。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练习,相信下一次拒绝别人会做得更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行为方式,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练习的。只要你不断地接纳自己。
我们要做自己生命的主角,而不是别人生命的看客。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