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起床吃早餐,我要洗碗了”、“冬天洗完澡不多穿件衣服,你很强壮吗”、“你再这样我以后就不管你了”,类似这样的话你听起来熟悉吗?小时候,很多人都听过长辈们这样的唠叨。长大后,这样的唠叨减少了,但不会完全没有。
抛开那些严厉的批评,指责和打骂教育,大部分父母们的说教型教育,其实包含着对孩子的关爱。只是,他们用了让孩子听了很不舒服的表达方式。甚至当孩子成家立业了,也依然无法从说教型的教育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沟通不畅所带来的情绪压抑和不理解,不仅影响家庭里的亲子关系,也会影响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遇到了说教型的父母时,知道如何应对,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问题。
但凡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的父母,即使让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自知,他们在教育上的行为还是比较容易让人理解。那些将个人情绪发泄至孩子身上,或是缺少正确教育理念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像是一个“工具”。渴望逃离可能就是孩子唯一的想法。相比于说教式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更多了。
觉察并感受父母的关爱是第一步。想一想,父母催促我们吃饭,唠叨我们多穿件衣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感受自己的价值,完成父母的责任,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关爱。换个角度看,如果父母不唠叨,不说教,那么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的事情就会少了很多,甚至会怀疑父母到底爱不爱我。有些父母忙于事业,只能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关系,让孩子吃好喝好,买各种礼物。但缺少情感交流,有时候父母严厉的说教,反而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爱着。然而,物极必反,说教多了就很难再感受到关爱。但这并不意味着爱就消失了。因此,你能看到父母的关爱了吗?
或许以前当父母开始说教时,我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大声反击几句,“不吃了不吃了”,“说了几遍我不冷我不冷我不冷,你还一直说”。除了愤怒情绪之外感受不到其它任何东西了。当我们意识到父母的说教其实是他们表达关爱的一种行为时,虽然并不能马上平复那严厉的说教给我们带来的愤怒和委屈。但至少能让我们保持一些理智。也许你会开始用沉默来反抗,沉默中带有一丝对父母的理解和对关爱的感受。这就是我们的成长。
当这样的沉默时间足够久的时候,理智就会提醒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去应对父母的说教。或许你会开始“服从”父母,或许你会开始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希望他们暂停说教。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说教是他们一辈子的教育方式,即使他们改不了,你也能欣然接受,因为你已经知道如何去面对问题,回应问题了。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