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亲近的人,比如伴侣、父母、孩子,反而越容易让你感到委屈、误解,甚至心累?明明那么熟悉,为什么却常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明明很在乎彼此,却总是因为一句话就吵起来、冷战、疏远?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并不奇怪。关系越近,情绪之间的流动就越强烈,我们也越容易“反应”而不是“理解”。
比如,孩子说:“你根本不懂我!”你可能马上就反驳:“我辛辛苦苦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居然还说这种话!”这一刻,你感受到的是受伤、愤怒和委屈,但你并没有真正听进去孩子说的那句话背后,其实可能只是“我现在很累、很难受,你能不能理解我一下”。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因为当关系很近时,我们的心理界限会变得模糊,很容易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对方生气了,我们也被点燃;对方冷漠了,我们就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这种“情绪交叉感染”让我们无法保持内心的清晰和平静,自然也就很难去真正“听见”对方。
而真正的理解,是需要一点“距离感”的。当你能稍微退一步,暂停自己的情绪,不急着回应,不急着反击,而是去想:“他这么说,是不是因为他感到被忽视了?”“他是不是只是需要一个安慰?”这时候,你就从情绪的反应者,变成了情绪的观察者,理解才有了发生的可能。
举个例子:一个妻子情绪激动地抱怨丈夫回家不帮忙带孩子,丈夫一听就烦了,觉得自己在外面也很累,怎么还要被埋怨。但如果他能多听一句,可能会发现,妻子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真的很辛苦,我只是想你多关心我一点。”
当你退一步,你看到的就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情绪背后的动机与需求。有时候,一句抱怨背后,是渴望陪伴;一句责怪背后,是对爱的期待。
所以,如果你觉得和亲近的人总是互相听不懂、不理解,不妨试试这个方法:暂停自己的情绪,去看懂对方情绪背后的东西。
理解并不是妥协,也不是放弃自己的感受,而是在冲突中,愿意先停下来,听听对方的那一部分故事。理解不是靠技巧,而是靠一种“愿意靠近的心”。
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完美沟通”,而是我们有没有“看见对方的愿望”,哪怕一句话、一眼神,都可能成为靠近彼此的开始。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