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婚前性行为你是怎么看的?”一直都是街访和网络上经久不衰的讨论题,对于这个话题,人们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包容,但是还有有很多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无法接受的行为。
“婚前性行为”在古代是合理的,因为那时候10岁结婚,所以婚前性行为是对女孩子的一种生理心理上的保障。而随着时代改变,现在的婚育年龄大大延后,男女的生理都发育接近成熟,所以婚前性行为适不适合,因时而变。就像一夫多妻,在古时候看来是非常合理的事情,现在看来就是一种痴人说梦话。一个观念合不合理,在于它所处的时代,时代改变了,依旧沿用当时的理论,就是古板。但是历史文化与历史的发展未必的同步,有可能超前,但更多地是一种滞后,毕竟历史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贝尔一个号称可以吃任何东西的男人,上到动物胎盘,下到动物尸体,都可以接受。但是唯一不可以接受的就是“皮蛋”,一个变质变到内心发黑的玩意儿,中国人却把它视为珍馐。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换个文化,别人就觉得匪夷所思了。足以说明,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文化的产物。
中国有句古话,叫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意思就是走进了婚姻,爱情就消亡了,而且从古至今,对于爱情的歌颂的诗词少之又少,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大多都是可怜的结局,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故事,许仙和白娘子皆是悲情的故事。但是关于孝心、亲情的典故却是随手摄来。在我国的文化里面就渗透着“爱情不重要”的观念,过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最重要的节日,一连有好多天的假期,除夕到大年初八要做什么都安排得一清二楚,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面,我们走亲访友,接待亲戚忙的团团转,唯独没有一天是留给夫妻俩单独度过的。利于夫妻甜蜜的仪式都没有,文化都不帮忙,又谈何在婚姻中维持甜蜜的关系呢?古人愿意用相敬如宾才形容好的夫妻关系,像客人一样尊敬对方,这哪里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但确实,我们很多的夫妻关系就是处于一种没有亲密链接,很空洞的状态。
既然文化不帮忙,我们想要更加美好的爱情,就要自己去经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维系我们爱情的仪式和瞬间,多跟自己的另一半去约会,多空出一些时间过过二人世界。
现在人们谈到,婚后不再有激情了,而是爱情慢慢变成亲情,于是伴侣之间也不再像从前一样亲昵。这背后的潜台词是,都发展成为亲情,也就不用维护了。
人们对于亲情的理解是“血浓于水”,即使不需要花力气维系,一个多年不见的兄弟再次相见仍会拥抱在一起,一个恨透了父亲的女儿也会在危机时刻拉父亲一把。尽管大家互相没有情感的链接,但是那份血浓于水的血缘在维系着亲情,而这种血缘给予我们一种安全感,因为无论怎么甩,你爹终究是你爹,无法改变,所以才会有恃无恐。
而婚姻不一样,这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凭着信念和爱意走在了一起,就像朋友一样,多年不联系,那份感情就会生疏,爱情也一样,需要时刻花时间维系,不然就会在不轻易之间从指缝溜走。那些妄想用一直婚约牢牢锁住对方,而往后的生活不需要再努力经营的人是不现实的。所以认清文化为爱情的态度,我们才能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越走越好。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