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晚上19:30,天音第四十八期线上公益电影赏析活动在腾讯会议软件平台上如期进行。本期活动的影片《母语》是由郭丽娜老师分享,并整理的影片中与心理学相关的资料。由陈梓东老师现场主持。
影片讲述了张磬和方韵是一对经常两地分居的夫妇,两人事业有成,生活优渥,但是二人始终膝下无子。在好友的建议下,他们决定请人代孕生子。经过几次见面,他们最终选择了美丽清秀的女孩李妍。李妍独自来京闯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依旧保持着本性的善良。在张磬夫妇细心呵护下,李妍肚子里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在此期间,身为记者的方韵在地震灾区收养了一名少数民族孤儿。两个小生命的命运发生着改变,张磬、方韵、李妍三人的内心情感也在悄悄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影片中婴儿与父母的依恋模式非常明显。依恋理论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来的。依恋模式共三类: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依恋模式,这一类型的幼儿,在母亲陪伴的时候,会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探索和跟母亲互动玩耍。当母亲离开时,幼儿会明显的表现出对于母亲分离的焦。当母亲返回之后,幼儿会表现的很开心,并通过拥抱等行为表现出对母亲返回的兴奋。这一类的依恋模式描述为幼儿在对母亲的长期依恋中感受到母亲会随时提供他们安全的依恋环境,并会对幼儿的依恋需求给予满足。焦虑型(高焦虑低回避)依恋模式,这一类型模式的幼儿在母亲陪伴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己对母亲离开的担忧,比如通过常常看向母亲来证实母亲依然在身边。当母亲离开时,幼儿的分离焦虑会变得特别强烈。这一类依恋模式的幼儿在母亲返回时往往依然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有时候甚至会表现出对母亲离开的抱怨情绪。还有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依恋模式,这一类型模式的幼儿,对母亲的存在,离开和返回十分的漠然。与安全型依恋模式和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幼儿不同,当他们的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似乎对母亲的返回毫不关心。幼儿对母亲的长期依恋中感受到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从而通过回避性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焦虑和需求。
此外,影片中涉及到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压制、缄默、被动和回避等等。比如说当方韵抢自己孩子的时候,或者把孩子带到房间自己带的时候,代孕妈妈李妍听着孩子哭,只是一个人静静的待在房间里,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不说话。在这些情景中有压抑,压制,缄默,被动,情感隔离,回避等防御机制的体现。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夫妻关系的问题,比如说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问题,夫妻间的沟通问题等等。感谢丽娜老师为大家分享这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并整理了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分享给大家。感谢所有上线参与活动的成员们,此次活动圆满结束!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