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晚上七点钟,天音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在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如期进行。本期活动特邀EAP专家,心理咨询专家任兴炎老师和心理咨询专家依宣老师参加。
《狗十三》讲述的是一位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赏析,这是一部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点的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如何让一位纯真善良的孩子压抑自己,最终磨炼成一个“小大人”。而在这一整个过程中,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爸爸对女儿的自责与愧疚,姐姐对李玩的态度,李玩对“爱因斯坦”的感情表现,都包含着如“认同”,“压抑”,“否认”,“置换”,“移情”,“合理化”等等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青春期孩子对自我身体的认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感觉等等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特点。
天音心理首席专家杨洋老师讲到,一个天性敏感的孩子往往内心是多疑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因此,家长如果与孩子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往抑郁的方向发展下去。任兴炎老师从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出发告诉我们,在咨询中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咨询时引导家长看到孩子的各种防御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咨询方法。在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的边界要划清楚,因为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不一样。依宣老师也谈到自己对电影有非常深的感触,在她的大量咨询案例,类似电影中那样的亲子关系的问题非常常见,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不知道,情感也不知道,大人很累,孩子也难受,这样的关系其实很折腾。
本期活动参加的老师众多,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电影所带来的感受与感悟。比如讲到中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的差异,父母的教育言传不如身教,身教更重要。电影中长辈们对孩子的爱不是无私的,而是有条件的,要听话,要考好成绩。主人公李玩就像很多现实中的孩子一样,她们在乎的不是心爱的狗丢了,而是在乎大人们对自己的态度。还有青春期孩子的恋爱来得快,去得也快。电影刚开始的李玩,与电影结束时的李玩似乎不是同一个人,在大人的眼中,李玩长大成熟了,而在真正理解她,看懂她的人,李玩还没有长大,她只是学会了压抑自己而已。
最后,再次感谢几位专家老师的光临指导,以及其他老师们的踊跃发言,特别是电影主持人郭丽娜老师,在百忙之中整理了大量的、和心理学知识点相关的电影资料,给大家分享这样的一部好电影。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老师们加入到天音的队伍,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