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有新闻媒体报道,西安一位外卖小哥在送达一单外卖时,被订单当事人提出帮忙倒垃圾的请求,外卖小哥拒绝后发现自己被投诉了。投诉理由是:别的外卖小哥都会帮自己倒垃圾,就他没有倒,态度又差,像谁欠他500万一样。外卖小哥多次向公司申诉无果,对外卖行业也失去了信心,打算辞职。
看到这样的新闻,网友们的观点也都很有道理。很多人倾向于替外卖小哥鸣冤。确实,帮忙倒垃圾不属于外卖员的工作范围,帮了是好心,不帮也没错。所以,从订单人投诉外卖员的行为来看,把一顶错误的帽子扣在没有做错事情的人头上,就是订单人自己有问题。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外卖小哥说自己最后帮忙倒了垃圾,订单当事人说外卖小哥就是态度差。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场景在平日里也并不少见。当我们遇到问题了,在和别人理论的时候不都是这样吗?一个可提可不提的请求,一个可帮可不帮的忙,它的存在到底合不合理。
从提出请求的订单人来看,她的请求并不过份,只是一句简单的询问而已。而从投诉理由来看,订单人投诉的是外卖小哥态度不好的问题,而非外卖小哥不愿意帮忙倒垃圾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外卖小哥才会多次申诉无果。如果外卖小哥面对倒垃圾的请求时,第一反应是如订单人所说的态度不好,而不是委婉拒绝,订单人感觉没有得到尊重,那么愤而投诉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相反,如果是外卖小哥在订单人纠缠的情况下,影响了自己的送餐效率,没有得到理解与尊重,愤而态度不好,我们也可以理解。
如果从行为的结果来看,外卖小哥最后帮订单人倒了垃圾,他帮了忙,应该得到肯定和表扬。而从过程来看,虽然外卖小哥帮了忙,可是他对订单人的态度不好才是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在得到尊重与帮助倒垃圾的事情上,显然得到尊重才是最主要。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外卖小哥与订单人对问题的关注点不一样,这就是他们不能达成和解的原因。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焦点,只要这个问题能解决,彼此理解,其实问题也将不再是问题。请求之所以用“请”字,就在于它表达了尊重的意思。所以,对于“请求”,不要去想它合理不合理,而是去想我们的“请求”是否有尊重到别人,这才是关键。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