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喝过价值1000元的奶茶么?是不是跟我一样都感到满头雾水:“什么奶茶能卖到1000元?这恐怕得是神仙水了!”
11月20日,深圳一家饮品店推出了一款1000元一杯的橄榄汁,店员称“橄榄的年份,包括它的品种会贵一点。”不少网友表示:“这哪里只是贵一点啊!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这家店把我们当傻子么?”
大家对奶茶卖1000元的行为感到迷惑和不理解,但这种看似让人难以理解的销售方式,却蕴含了不少心理学的知识。
商家推出一款1000元的奶茶,最主要的并不是为了卖这一款奶茶,而是通过夸张的噱头,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这款奶茶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流量,让大家关注点通过“奶茶凭什么这么贵”到对店家的注意。不少消费者会因为对千元奶茶的好奇和对这家奶茶店的好奇,而前去参观,出于对这家店奶茶口感的好奇以及折中心理的影响。大家买不起千元奶茶,却能买其他款式的奶茶,品一品这家店的奶茶好不好喝。
除了勾起大家的好奇心,商家也利用的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商家只需要勾起一部分人的好奇心,进店购买,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门庭若市的现象。这样,即使有些人并不知道千元奶茶的存在,也会因为很多人排队,产生“这家店的奶茶可能很好喝”的心理,继而选择此店进行购物。
当然,千元奶茶本身也有针对的消费群体——有攀比心的高消费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尊重,为了被尊重,有人选择努力提升自我地位,有人通过外在物品的衬托得到他人崇拜。千元奶茶被赋予千元的时候,它的定位就不仅仅只是奶茶了,而是转变为衬托他人价值的物品。在对尊重的需求和与他人攀比的双重作用下,这一部分消费者会去购买千元奶茶,以显示自己的经济雄厚,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千元奶茶的出现,看似离谱至极,却又有它存在的道理。对于商家来说,千元奶茶只是勾引大众进店的工具而已,商家也不会报以希望其能够卖出去多少,有人买了就是血赚,没人买绝对不亏。像这样的营销手段屡见不鲜,却次次都能起到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营销手段内在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能够精准打中消费者的内心,促使消费。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时刻明晰自己购物的原因和需求,以实际需求进行购物。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