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三位年轻姑娘凌晨从酒吧出来,打车时看到旁边有对恋人喝得很醉,于是豪情万丈地,大手一挥把自己拦下的一辆出租车“让”给了那对恋人,女恋人谢绝了三位年轻姑娘的好意,解释自己已经叫好了车。然而年轻姑娘以为那对恋人是太客气,你来我往了几次之后,三位年轻姑娘硬把喝醉酒的男恋人塞进出租车内,结果在酒吧工作人员的介入下,那对恋人才得以脱身。最后就出现了年轻姑娘心气不顺,和酒吧人员动手打架的行为。
年轻姑娘们的心意是好的,然而因为酒精的作用,她们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力,无法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抛开这则新闻本身,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就算没有酒精的作用,人们也会好心办坏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亲子教育为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是不会有危害之心,任何好的东西都会给孩子,就像上面新闻中的三位年轻姑娘一样。然而很多时候,为什么孩子会反过来抱怨父母,反抗父母呢?其实有些孩子已经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我让你们这么对我好了吗?”,“我让你们给我这样东西了吗?”只是没有人去在意他们说这样的话。
父母可以理解孩子这些话,但他们选择了忽视。父母的潜意识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只要是为孩子“好”的事情都可以做。换种解释就是,父母一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们只看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看到孩子不愿意接受“好”的东西而生气。结果就是父母的好心反而破坏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做好事的原因,都是来自善良的内心的指引,认为别人需要我的帮忙,我有能力就应该帮忙。中国有着谦虚的传统美德,有时候我们不愿意麻烦别人而婉拒,有时候我们又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忙。我个人喜欢“事不过三”这个词,如果一件事,别人连续三次婉拒你的时,你就不要继续唠叨了。哪怕对方真的是位需要帮助的人,但TA的潜意识一直在引导TA拒绝你,那肯定就有TA自己的原因。如果你强行帮忙,那就是古人讲的“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热脸贴冷屁股”了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