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令人追逐的“世外桃源”。小时候觉得世外桃源有啥意思,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背呀背。长大了,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我们焦头烂额,就想逃离这个城市,小时候记忆里的世外桃源慢慢浮现出来,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真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没有压力没有冲突,一片和谐那该有多好啊。
电影《海滩》里面描述了一个同样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那是一座被群山和大海包裹着的小岛,风景宜人,海水清澈,细腻柔滑的白沙,远离世俗的喧嚣和吵杂。而且这里最吸引的人地方,在于有无数的大麻,没人约束,任你抽,你想怎么快乐,就怎么快乐。
诱人吧?
小李子饰演的理查逃避现实去泰国游玩的途中,遇见了一个看上去有点疯癫的糟老头,他给理查一张地图并描述了那个世外桃源,第二天就自杀了。理查带着地图邀请一对法国情侣一同前往,并把地图复制给了另一对也听说此仙境的驴友。
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那个小岛,令他们吃惊的是岛上有这么一个社区,里面都是跟他们一样逃避现实而来的背包客,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用种植的大麻去换取生活必需品。故事的开始都是美好的,理查凭借着聪明的技巧和魅力,在社区里获得地位和想要的爱情,以及女首领的偏爱。
日子在这和谐美好快乐氛围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仿佛可以在这里快乐到天荒地老。
可是人的欲望和社会的冲突并没有因为人群变少,道德条件和规则变少而消失。女首领因为理查泄露地图的事件要挟他作为他的性伴侣,无条件服从她的性需求。被鲨鱼攻击生命变得岌岌可危的社员,想要获得救治,但是首领为了不泄露这个小岛的秘密,拒绝请医生来救治。伤员因为伤口的疼痛而发出哀嚎,社员们受不了这压抑的气氛,把他扔到荒郊野外,自生自灭。仿佛生命在欲望和享乐面前一文不值,扔掉哀嚎的人,扔掉那些令人烦躁郁闷的声音,他们一样该快乐还是快乐。
人性的丑陋在这个时刻彰显出来了,人们讨厌让他们感到压力的声音,觉得把不好的人扔掉就完了,实际上是对不完美的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不接纳。可是世界就像月亮,明暗圆缺,我们每个人也是痛苦和快乐的结合体,当他们拒绝阴暗面,把让自己不舒服东西扔扔扔,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最后自己也会变成垃圾一样被扔出去。
当理查开始识破这个社区所谓的美好只是欲望和人性的泡沫,他已经陷入了很深的生存危机了。他觉悟到他一直在寻找自我,外面找不到,在这个世外桃源依旧是找不到。社区也随着人性的丑陋产生危机而灭亡,大家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下一个欲望的牺牲品。
故事的最后社员坐着小船回归到自己原本的生活里面去了,只有女首领还深陷其中,执迷不悟。她没有意识到权利给她带来的快乐,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被鲨鱼咬而死去的人就是这个欲望天堂的祭品。
社区的消亡是必然的事件,理查凭借自己的悟性和积极发现了欲望和人性丑陋是必然存在的,向往世外桃源并不能找到自我价值,而是在逃避现实。而社员们是被推着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绝对的快乐是不存在的。就像片头自杀的糟老头达菲,他是这个社区的创始人,没有人能够逼迫他离开,但是为什么他最终自杀了。原因是他也意识到了这个真理,只要有人生活与交往,欲望、冲突、痛苦是不可以避免的,人生是没有世外桃源的,他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人只有有了心灵归属感,才会用勇气和信心面对这个丑恶的世界。把握每一个珍贵的瞬间,那才是永恒。与其拼命寻找世外桃源,不如寻找真实的自我,与不完美的自己和世界达成和解。
其实一千六百多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面已经给了世人答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