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孩用玻璃门夹死一只小猫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虐待动物的话题被推上了舆论中心。类似的事件以往也有不少,例如“大学生虐杀流浪猫拍视频牟利”、“南通大学学生虐狗”……这些事件中的当事人可能属于反社会人格,但由于所得数据过少,对当事人不予以评价。而就虐待小动物这一行为,在心理学上是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一种行为表现。接下来,我们将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反社会人格,也称反社会人格障碍,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为:频繁扰乱行为,漠视他人权利;易于冲动、烦躁、好斗;从无自责感,从不忠实任何人。
反社会人格的人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异常表现始于早年:许多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在青少年甚至是幼年就存在异常的表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岁。一般来说,反社会人格的人在儿童时期会存在放火、尿床、虐待动物三中行为。
2、缺乏自然情感力:他们没有一般人会有的同理心,对他人、对重要事情的情感反应淡漠。当他们面对亲人死亡或是面对受伤的小动物时,他们并不会感到伤心难过。
3、道德白痴,不可教化: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道德观念,经常违反道德法纪而不后悔,并且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肆意犯罪,不会终止: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是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的,他们非常冲动,经常无目的的做出犯罪行为,并且聪不悔改,即使是受到监狱惩罚之仍然会继续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人格都具备高度的攻击性,还有很多的反社会人格并不具备攻击性。Cleckley在1941年,将反社会人格分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但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往往会对社会造成重大的动荡,引起人们巨大的恐慌。因此,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研究和干预是重中之重。
对于大众而言,我们可能不能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我们可以通过加深对反社会人格的了解,来辨别反社会人格的人,使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干预,以及更大可能的保护自己。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助理申请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相关内容
Comment